近年来,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政策红利下实现跨越式增长。2014年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提出“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”;2021年《“十四五”体育发展规划》进一步强调“培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”。地方层面,云南、浙江等地出台专项扶持政策,整合山地、湖泊等自然资源打造体育旅游目的地,形成“政策引导—资源整合—产业发展”的良性循环。
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体育旅游市场规模突破5500亿元,同比增长18.5%,成为旅游业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。其中,户外运动(占比32%)、冰雪旅游(占比25%)、赛事观赛(占比18%)三大板块贡献核心增量。例如,2023年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达1200余场,吸引超过300万人次参与,带动关联消费超150亿元。
以杭州马拉松为例,赛事依托西湖、钱塘江等景观设计路线,每届吸引全球50余个国家的选手参与。2023年赛事期间,当地酒店入住率提升40%,特色餐饮门店营收增长35%。类似地,成都双遗马拉松串联都江堰、青城山等世界遗产,将体育赛事与文化遗产深度绑定,形成“跑步+观光”的独特模式,年吸引游客超80万人次。
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通过“冰雪雕塑+娱乐项目+民俗体验”的组合模式,2023-2024雪季接待游客320万人次,直接收入22亿元。其打造的“冰雪马拉松”“冰上龙舟赛”等活动,不仅延长游客停留时间,更带动周边民宿、文创产品销售。此外,张家口崇礼区借冬奥会契机,建成7座滑雪场和200公里雪道,2023年滑雪人次突破500万,成为北方冬季旅游标杆。
尽管市场增长迅速,但部分地区仍存在短板:一是硬件设施不足,如西部山区缺乏标准化徒步道、露营基地;二是专业人才匮乏,兼具体育策划与旅游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达30%。这些问题导致部分项目同质化严重,用户体验参差不齐。
随着Z世代成为旅游主力,体验式、互动性需求激增。体育旅游凭借“运动+社交+打卡”属性契合这一趋势——如飞盘、桨板等新兴运动年均增速超50%。同时,科技赋能加速行业变革:VR技术用于赛事直播,让远程观众感受沉浸式观赛;AI算法根据用户体能推荐徒步路线,提升个性化体验。(图:某飞盘俱乐部活动现场,年轻人分组竞技,背景为城市公园)
未来,大数据与物联网将深度渗透体育旅游。平台可通过用户运动数据(如心率、配速)生成专属旅行方案,例如为登山爱好者匹配难度适配的路线及补给点;智能设备(如运动手环、AR导览眼镜)将成为标配,实时反馈身体状况与景点信息。
体育旅游将从单一项目向“体育+X”生态拓展:
体育旅游作为“健康中国”与“旅游强国”战略的交汇点,正迎来黄金发展期。从政策支持到市场需求,从传统赛事到新兴业态,其成长路径清晰可见。未来,唯有坚持“体验为王、创新为魂、协同为基”,才能让体育旅游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引擎。
(注:文中数据来源于艾瑞咨询、国家体育总局及公开报道,部分案例配图为示意场景。)